|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心血管研究所肖俊傑教授團隊在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發現抗菌肽可以保護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并明确其起效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以"Cathelicidin-Related Antimicrobial Peptide Protects Against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抗菌肽保護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為題于2019年2月20日在線發表于國際知名醫學期刊BMC Medicine。該雜志的最新影響因子為9.088,5年影響因子為9.41。論文鍊接:https://bmcmedicine.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16-019-1268-y。上海大學貝毅桦副教授、江南大學潘禮龍副教授、上海大學周秋蓮博士為論文并列第一作者,上海大學肖俊傑教授、江南大學孫嘉教授為論文并列通訊作者,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随着溶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冠狀動脈搭橋等技術的飛速發展,臨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死亡率得以改善。然而,心髒缺血後再灌注會引發氧化應激、炎症、鈣超載、能量代謝紊亂、心肌細胞凋亡等一系列病理改變,使得部分心肌損傷反而加重,長期發展還會導緻心室重構乃至心力衰竭,這也是心肌梗死患者預後不良及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Cathelicidin抗菌肽是一類宿主防禦肽,在炎症和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Cathelicidin抗菌肽被報道參與調控炎症和微血管功能,但其在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時對心肌細胞凋亡的作用及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發現,Cathelicidin抗菌肽在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心髒和循環血中均顯著下調,外源性添加Cathelicidin抗菌肽能夠抑制心肌細胞的凋亡、減輕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相反,抑制Cathelicidin抗菌肽進一步加重損傷。機制研究發現:Cathelicidin抗菌肽通過激活AKT、ERK1/2信号通路、促進FoxO3a磷酸化及出核,發揮抵抗心肌細胞凋亡的效應。此外,該研究發現Cathelicidin抗菌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入院時的血清中顯著下調,Cathelicidin抗菌肽/中性粒細胞比值與心肌梗死患者一年後死亡或再入院的發生呈負相關,這将有助于提示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後不良。
該研究首次報道了Cathelicidin抗菌肽通過抵抗心肌細胞凋亡減輕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功能及作用機制,未來将有望通過臨床轉化将其應用于防治心髒缺血再灌注損傷和心力衰竭。
同濟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以及哈佛大學的研究者也參與了該項目的研究。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大項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等項目的大力資助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