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動态 - 正文

2016年“生物醫學(心血管):從基礎到臨床”國際論壇順利召開

創建時間:  2016/10/22  王偉   浏覽次數:   

 
20161020日,由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辦、上海大學理學院化學系、上海大學創新藥物研究中心和上海歐易生物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生物醫學(心血管):從基礎到臨床"國際論壇在上海大學寶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順利召開。本次論壇由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肖俊傑副教授和理學院化學系許斌教授擔任論壇主席,生命科學學院貝毅桦博士擔任論壇秘書。
論壇彙聚了國内外心血管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包括德國法蘭克福大學Stefanie Dimmeler教授、哈佛大學Saumya Das教授、澳大利亞貝克ID心髒與糖尿病研究所Julie R. McMullen教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Pieter A Doevendans教授和Joost PG. Sluijter教授以及來自香港大學、中科院、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廣東省心血管研究所、同濟大學的20多位專家學者,并包括AME出版社的社長。此外,論壇吸引了近200名來自上海和全國各高校的教師和學生。
本次生物醫學論壇以"心血管:從基礎到臨床"為主題,旨在通過論壇的形式使得心血管生物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轉化聯系起來,實現從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在論壇開幕式上,國際事務處萬旺根處長代表上海大學對國内外心血管領域的專家學者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并向專家們介紹了我校生命學院的概括,同時肯定了過去四年來生命學院心血管研究的成長和發展。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沈忠明書記就生命學院心血管研究工作做了詳細的介紹,希望能夠藉此契機搭建一個生物醫學交流的重要學術平台,聆聽各位參會人員的報告能給學院師生們帶來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能有所收獲,并希望各位專家能對學院研究工作予以指導。
在論壇上,Stefanie Dimmeler 教授"EMBO Molecular Medicine"雜志主編和"Circulation Research"雜志副主編)以"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on-coding RNAs"為主題,介紹了非編碼RNA在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再灌注中的功能和作用。Julie McMullen教授(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雜志的副主編)以"Targeting the IGF1-PI3K pathway in the failing heart: translating studies from mice to humans"為題,介紹了IGF1-PI3K通路在心力衰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Saumya Das教授、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Joost P. G. Sluijter教授和Pieter A Doevendans教授、香港大學的夏正遠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楊黃恬教授(國際心髒研究學會中國分會副主席)、第二軍醫大學的荊清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楊力明教授也帶來了精彩的學術報告。最後,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貝毅桦博士代表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就過去四年來上海大學的心血管研究成果向國内外的專家學者做了以"運動誘導生理性心肌肥大"為題的報告,獲得了國内外專家的一緻好評。
論壇在專家學者們絡繹不絕的讨論中落下帷幕,但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各位專家學者建立的交流平台更加堅實。過去的四年中,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心血管研究得到了國際和國内各界友人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正面臨着難得的發展機遇。本次論壇加深了生命學院全體師生同國内外專家學者的友誼,也為未來生命科學學院心血管研究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條:青年教師肖俊傑副教授成功獲得國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資助

下一條:宋任濤教授實驗室PLOS Genetics發表玉米儲藏蛋白研究重要進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