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學心血管研究所貝毅桦副教授近日在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雜志發表題為“A modified apical resection model with high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in neonatal mouse and rat hearts”的研究論文,創新性地改良新生小鼠心尖切除的再生模型,并将其運用于新生大鼠心尖切除的再生模型,首次系統性評估新生大鼠心尖切除後的心肌再生。貝毅桦副教授和肖俊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該雜志的影響因子為14.40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36-023-00284-5)。 成年哺乳動物的心肌細胞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但是比例非常低。當心髒遭遇疾病的損傷時,心肌有限的增殖能力遠不足以抵抗心肌細胞的丢失以及功能下降,亟待深入探索有效促進心髒再生和心肌增殖活性的細胞分子生物學機制。出生7天内的小鼠具有很強的心肌增殖活性,在新生小鼠心尖切除術後能夠誘導心髒再生,心尖切除小鼠在成年後具有正常的心髒組織結構和心功能。然而,傳統的新生小鼠心尖切除的主要評判指标是切除左心室心尖部位,直至暴露心室腔。在實際操作中,同一操作者以及不同操作者之間的手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傳統的小鼠心尖切除模型的心尖切除量的準确性、均一性和可重複性亟待提高。針對上述問題,上海大學心血管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改良傳統的新生小鼠心尖切除模型,通過調整移液器槍頭尖端的内徑,将尖端内徑調整為0.48 mm的10 μL槍頭連接負壓吸引器(0.06 ± 0.005 MPa),于左心室心尖部位吸引12秒後,采用精細手術剪緊貼移液器槍頭的尖端切除心尖組織。研究表明,新生1天小鼠15%心髒重量的心尖切除能夠成功地誘導心肌細胞增殖、心尖部位再生以及心功能的保留。基于不同的手術操作者比較發現,改良的心尖切除模型更易操作與掌握,手術的準确性、均一性和可重複性得到顯著提高。研究團隊進一步将尖端内徑調整為0.63 mm的200 μL槍頭運用于新生大鼠的心尖切除模型,确立了新生1天大鼠5%心髒重量的心尖切除模型誘導心髒再生。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上海市“曙光計劃”等項目的資助和支持。香港城市大學黃聿教授以及哈佛大學的研究者也參與并支持了該項研究。 綜上,該研究創新性地改良了新生鼠的心尖切除再生模型,完善了包括小鼠、大鼠在内的心髒再生的研究體系,也為其他哺乳動物心尖切除模型提供了方法學上的示範,為心髒再生和修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和評估體系。 |
上一條:心血管研究所王麗君副教授在Research發表綜述論文
下一條:青年教師王麗君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