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關注人類命運 融通生命智慧——我院通識課“生命智能”亮相上大

創建時間:  2019/03/26  王偉   浏覽次數:   

2018年我校成功開發"育才大工科"之"人工智能"、"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今年325日晚6點,由生命科學學院開設的上海大學"育才大工科"系列課程之五——"生命智能"通選課在J201正式開講。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國家優青肖俊傑教授擔任課程負責人。課程出品人依舊是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團隊——社會學院顧駿教授和上海市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研究員。課程不僅講述人工智能如何助推生命永續,更立足啟迪學生認識生命之本身。這不是一門狹義的科技類專業課,而是打通文理,讓同學們用通觀的視野看世界,領悟人生的通識課。教學團隊中既有國家優青、又有滬上著名三甲醫院的主任醫生,還有人工智能世家背景的青年才俊醫生,也有生命學院、理學院和文學院的優秀教師加盟。

 "育才大工科"呼應國家教委以"新工科"創新工科教育的思路,旨在突破人們對于工科的概念性理解以及社會認知的慣性,打破技術壁壘和思維隔閡,更新工科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探索課程優化再造和内容升級,尤其是改變學生長期以來的習慣性思維。開課伊始,顧曉英老師介紹作為"育才大工科"系列課程收官之課——"生命智能"的開課意義、課程口号和課程要求。她把生命形容為浩瀚藍色海洋中的一片樹葉,倡導在迎接AI到來之際,認識生命價值,明确生命意義,對自然保持一份謙卑,對生命保持一份尊重,對科技保持一份警惕,對理性保持一份矜持。

"生命智能"第一課"生命永續 AI能讓人夢想成真嗎?" 由社會學院顧駿教授和生命科學學院肖俊傑教授聯袂主講。顧駿教授從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預言人類将在2045年實現永生這個話題展開讨論,提出9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相信這個預言嗎?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讓人永生,你願意做第一個嗎?如果可以選擇,對于永生,你會提出什麼附加要求?等等,老師妙語連珠、博學幽默,用充滿思辯的話語和思想把全場師生牢牢吸引,同學們熱烈反響争先舉手回答問題。

生與死,輪回不止,對于生死的思考多學科思考尤為難得。老師從生命永續是自然現象嗎?人類為什麼感覺不到永生?人類如何追求生命的永續?永生之外,醫學加人工智能還有價值嗎?等方面展開解讀,"三不朽","橫渠四句",博大胸襟一如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緻敬中華文化!絲絲入扣,回味無窮,讓與課的師生們盡情打開腦洞,放飛思維。最後顧老師總結到"關注人類命運,融通生命智慧與人工智能",就是:"生命智能"。

    如果說顧駿教授的講述是從文科教授的視角解讀生命永續和生命智能,接下來肖俊傑教授的授課便是從專業理性的角度讓大家陷入思考。肖教授從一系列專業數據入手,指出生物衰老的過程無法逆轉,突破衰老和死亡的限制是人類終極目标,而科學正是人類追夢的有效手段,從公元前的科技到現今科技新進展,肖教授娓娓道來,讓大家深切感受到科學給人們帶來的希望和憧憬——"現代科技可以直接或間接延長人類壽命"。而人工智能讓這個夢想觸手可及,肖教授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史,講到現行人工智能的應用,講到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讓大家腦洞大開。接下來又從通過人造器官獲得"永生",如何實現意識"永生"?意識轉化到人造身體、獲得永生是否可行?是否會影響生物進化?記憶注入新的軀殼是否意味着永生?等方面展開探讨,指出永續的生命拒絕行屍走肉,而随着神經科學的發展以及互聯網對人類意識的延展,這一切将成為可能。

兩位教授的精彩主講深入人心,最後問答環節,同學們紛紛舉手提問,老師展開熱烈互動。而課後線上,甚至到了淩晨,還有不少學生陸續發來跳躍着思想火花的課後反饋……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南昌工學院、廣西教育廳的四所高校領導和骨幹教師慕名前來,既有下午交流又有晚上觀摩課程!生命學院黨委書記沈忠明老師、副院長陳沁老師、副書記朱曉青老師,以及青年教師朱小立、袁曉君、貝毅桦、陳旭等老師等前來……

上一條:上海大學校團委莅臨生命學院開展工作調研

下一條:我院食品專碩師生在南京雨潤實踐基地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