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良副教授實驗室

創建時間:  2020/08/03     浏覽次數:   

實驗室名稱:非編碼RNA與癌症實驗室

實驗室負責人簡介

馬中良,副教授, 博士生導師。2003年于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3-2006年, 于中國藥科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6年8月至今受聘于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作高級訪問學者。主持上海市自然基金面上項目、科學院合作創新平台建設項目、校企合作重大橫向研究等項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Molecular Therapy, Oncogenesis,Cell Death & Disease 等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現任Experimental and Therapeutic Medicine、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Oncology和藥物生物技術雜志編委,Cancer letters、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WIREs RNA等SCI期刊和科學通報、生命科學等國内期刊審稿人。主編教材一部,參與出版專著兩部。非編碼RNA與癌症實驗室主要從事肺癌等惡性腫瘤中非編碼RNA功能的研究,深入理解非編碼RNA在癌症中的調控機理,将為癌症的精準治療提供理論及實驗依據。目前實驗室與上海市胸科醫院、上海市腫瘤醫院等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并在Molecular Therapy,Oncogen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多篇相關研究論文。

團隊成員

李豔利,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liyanli@shu.edu.cn。

2008年博士畢業于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2012年6月受聘于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美國梅奧臨床醫學中心(Mayo Clinic)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藥單體對腫瘤治療和非編碼RNA與腫瘤免疫相關研究,發表SCI論文20多篇。

趙波濤,博士,講師,碩士生導師。zhaobotao@shu.edu.cn。

2007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2010年12月受聘于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作訪問學者。主要從事胚胎幹細胞中microRNA的功能及調控網絡研究,發表SCI論文10多篇。

研究生,在讀博士研究生1名,在讀碩士研究生7名,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

主要研究領域

關注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長鍊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tRNA來源的RNA片段(tRNA-derived RNA fragment,tRF)等,在肺癌等惡性腫瘤中的作用及調控機理。

1、非編碼RNA在肺癌等惡性腫瘤中的調控網絡

研究miRNA,lncRNA,tRF等非編碼RNA在癌症中的調控功能,構建癌症中非編碼RNA與非編碼RNA之間、非編碼RNA與靶基因及相關信号通路的調控網絡。

2、中藥單體在癌症治療中的作用及機理

丹參酮來自傳統中藥丹參,具有抑制腫瘤的功能。我們通過丹參酮-非編碼RNA-靶基因這個方向來研究丹參酮抑制肺癌的機理,為丹參酮應用于腫瘤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及實驗依據。

代表性研究成果

1、揭示tRF-Leu-CAG在肺癌中的功能

通過分析肺癌及癌旁組織中tRF的表達水平,發現tRF-Leu-CAG在肺癌中高表達,并确定了它是來源于tRNA-Leu的半分子,長度為33個核苷酸。細胞水平及動物實驗表明,tRF-Leu-CAG作為癌基因,促進腫瘤的發生發展。臨床血液及病人樣本檢測的結果表明,tRF-Leu-CAG均顯著高表達,可作為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診斷的分子标志物。

2、揭示非小細胞肺癌中miR-411的調控機理

通過高通量測序,發現小鼠及人的肺癌組織中高表達的miRNA-411具有兩個成熟體5p和3p。在非小細胞肺癌中,miR-411-5p和miR-411-3p共同靶向抑癌基因SPY4,同時miR-411-5p抑制抑癌基因TXNIP, 促進肺癌的轉移和生長。我們的研究闡明了miR-411促癌的功能,為肺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

3、探究丹參酮抑制非小細胞肺癌的機理

我們的研究表明,丹參酮通過上調抑癌的miR-32和miR-137,從而抑制癌基因AURKA,隐丹參酮上調miRNA-146-5p,靶向癌基因EGFR,抑制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發展。本研究為丹參酮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和實驗基礎。

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EN-USZH-CNX-NONE

上一條:高海燕教授實驗室

下一條:魏濱教授實驗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