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驗室名稱: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實驗室 實驗室負責人簡介 高海燕,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獲博士學位,随後進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進行博士後工作,2006年進入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擔任副研究員一職,2013年至2014年作為訪問學者前往康奈爾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訪問交流。任中國食品學會果蔬加工分會理事,上海食品學會理事。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項目、上海市科委科技計劃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科技合作基金項目、廣西省财政廳資助項目、校企合作項目等課題十餘項。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Food Science等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0餘件,授權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國家标準1項,企業标準1項;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團隊成員 秦臻,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6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研究領域為食品酶學與酶工程,主要基于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手段研究碳水化合物代謝酶類的分子結構及催化機理,探索新型食品酶的高效發掘與分子改造手段;基于酶制劑的果蔬綠色防腐與安全保鮮技術;益生元、功能糖等新型食品功能因子的挖掘、活性探索及酶法定向制備。近年來在Food Chem., J. Biol. Chem., Chem. Commun.等食品科學及生物化學領域期刊發表研究論文45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5項(授權8項)。參編英文專著一部,《食品标準與法規》教材一部。擔任Chemical and Biomolecular Engineering雜志編委。已向國際蛋白質結構數據庫(Protein Data Bank, PDB)貢獻13套蛋白質結構數據。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1項,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 萬嗣寶,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7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獲得食品科學博士學位,随後進入上海大學博士後流動站。2009 年 進入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教,2012年晉升副教授,并獲得上海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獎。2013年至2014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學者研究。研究方向為果蔬貯藏保鮮技術、果蔬采後适應性的分子機制。在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Plant Cell Reports等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 主要研究領域 1、果蔬采後綠色保鮮技術 以大宗易腐果蔬為對象,通過“精準綜合防控”思路研究微生物源和天然産物源生物保鮮與物流技術。探索基于植物免疫誘抗、生防微生物、酶制劑的綠色防腐與安全保鮮技術,開發新型綠色果蔬保鮮劑。 2、食品智能感官與大數據分析 聚焦于将分子生物學、大數據分析、生理學、心理學等方法與技術交叉融合,建立食品智能感官評價體系。研究食品風味、消費者喜好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系,探索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中國風味地圖構建。 3、食品營養功能組分發掘與功能食品研發 基于生物工程、酶工程、精準分離提取等技術發掘及制備食品營養功能組分。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探索食品活性成分對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幹預機制。探索營養健康食品的精準設計和精準制造以及基于功能食品的精準營養幹預策略。 代表性研究成果 1.Weidan Li,Junjie Li, Zhen Qin,Yang Wang,Pengyu Zhao,Haiyan Gao*. Insights into the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Amomum tsao-koessential oil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GC-MS and GC-IMS. Foods, 2022, 11(10), 1402. 2.Pengyu Zhao, Weidan Li, Chaoying Zhen, Ke Wang, Zhen Qin*, Haiyan Gao*.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gamma-aminobutyric acid treatment on browning and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fresh-cut apples.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21, 181: 111686. 3.Minshun Zhou, Peizhong Li, Shiyuan Wu, Pengyu Zhao, Haiyan Gao*.Bacillus subtilisCF-3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hibitMonilinia fructicolagrowth in peach fruit.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 8(7): 1-11. 4.Shiyuan Wu, Chaoying Zhen, Ke Wang, Haiyan Gao*. Effects ofBacillus subtilisCF-3 VOCs combined with heat treatment on the control ofMonilinia fructicolain peaches and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n litchi fruit.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9, 84(12): 3418-3428. 5.Haiyan Gao*, Peizhong Li, Xinxing Xu, Qing Zeng, Wenqiang Guan. Research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Bacillus subtilisCF-3: biocontrol effects on fruit fungal pathogens and dynamic changes during fermentation.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456: 1-15. 6.用于澄清飲料的可可大麥精粉的制備方法. ZL201410823859.2 7.枯草芽孢杆菌CF-3及其培養方法. ZL2016104065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