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中華全國學聯發布了《關于頒發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創新獎的決定》,我校15級本科生焦冠銘喜獲該獎,上海高校本科生僅有兩名獲獎。中國青少年創新獎是按照鄧小平同志遺願,面向青少年設立的崇高榮譽。
焦冠銘,我院2015級生物工程專業學生,本科期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兩篇;2017年暑期,他代表上海大學參加"全球重大挑戰論壇"壁報展示;是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獲獎團隊成員之一;參加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聯賽榮獲二等獎。他曾獲得上海大學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幹部、校長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同時,他還積極參加人才學院和志願服務活動,是人院第十期學員,是原上海大學蒲公英青春健康同伴教育志願者團隊負責人,參加"我青春,我健康"大學生青春健康演講大賽全國總決賽并獲全國二等獎。
以前的焦冠銘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會走向科研之路,大一時,他對自己說:"我要考好每場試,我要享受每天在圖書館的感覺。我要做去圖書館最多的學生,我要争取保研,同時我要看國内外名著,轉遍上海周邊的景點"。一年後的他,再回首,發現可能隻去過十小時圖書館,其餘都在實驗室;課外讀物沒讀過一本,有的都是專業課與文獻;名山大川隻在電影裡看過,實驗室儀器倒是天天見面。顯然易見地,這一年裡有兩個契機轉變了他的想法,一是因為"挑戰杯"賽事,二則是遇到了為他開啟學術大門的導師——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肖俊傑。與肖老師結識于學校創新思政課《創新中國》。焦冠銘至今仍記得那節課的主題是:"人類可以自己創造自己嗎?"那時的肖老師有着"上大都教授"的頭銜,洋洋灑灑地做了一堂漂亮的講座,魅力四射,他被征服了。焦冠銘父母都是學醫出身,肖老師關于心髒領域的研究點燃了他對于生命科學的向往。
在進入實驗室最初的幾個月裡,焦冠銘度日如年,幹幹雜活。比如搬搬東西、洗洗試管,跟着學姐學長晃來晃去。一直很向上的他,看到自己停滞不前,内心十分沮喪,多次質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這塊料。慢慢地,實驗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學長學姐也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終于有了實驗可以做,而這個過程他用了幾乎半年時間。實驗室的工作量十分的大,每天淩晨一兩點是常态,全年隻有寒假有十幾天的假期,三個房間的空間步數都走到兩三萬,加上還有正常的課業負擔,他很多作業都是早上在食堂寫完,比他大一屆的學長學姐有的慢慢離開了實驗室,他憑着他的"厚臉皮"最後堅持了下來。大一結束至今,焦冠銘再也沒有"可以放假"的寒暑假,從一無所知到融會貫通,從實驗室的"外人"到可以信任的弟弟,從學院預賽走到全國決賽,他收獲了很多。
焦冠銘分流時選擇進入我院,學院為分流學生提供更加人性化、個性化的管理與服務工作,推行本科生班導師制、科研導師制,鼓勵和引導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參加校内、校外學科競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科研素養,始終把培養生命科學領域創新型、高層次人才作為學院目标之一,生科人也是頻獲佳績,人才培養成效凸顯。
一個人的一生,就像人身體裡的多種調控系統,太多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實驗室、挑戰杯加肖老師"的組合推動了焦冠銘的大學生涯,讓他在上大科創育人的平台上發現興趣、找到目标,這也是驅動他人生進步的最大因素。生命科學如此美麗,是這個實驗室帶他走上科研之路。再次祝賀焦冠銘喜獲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
上一條:我院舉行18-19學年秋季學期首日教育
下一條:我院領導慰問2017級軍訓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