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題目:環境對腦發育和可塑性的影響
報告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于翔教授
報告時間:2017年10月25日下午13:00
報告地點:生命科學學院700室
邀請方:文鐵橋教授
報告人簡介:
于翔,1974年生,博士,研究員。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畢業于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生物化學專業;1999年獲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發育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1999-2005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組組長、博士生導師。曾獲中科院百人計劃(2005)、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06)、國家傑出青年(2011)、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2012)、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14)、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4)。
主要研究方向
1、自然感覺刺激對感知覺神經環路形成的調節作用
大腦的正常認知功能依賴于其複雜而精細的神經網絡。來自環境的刺激,特别是自然的感覺刺激,對大腦皮層的多個腦區中神經元的生長、突觸的形成,以及神經網絡的建立至關重要。感覺輸入不僅可以影響其對應感覺皮層的功能,而且可以通過跨模态機制影響其他感覺皮層的功能。然而,前人關于跨模态可塑性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年個體上,基本沒有涉及發育早期的機制。主要研究自然感覺刺激對大腦皮層的調節。
2、樹突棘修剪的分子機制
樹突棘是位于神經元樹突分枝上的微小突起結構,是興奮性突觸後的主要結構基礎。樹突棘的大小、形狀和密度反映了腦内突觸的數量與狀态。發育早期,樹突棘與突觸的數目快速增加,當個體進入青春期時,神經網絡會進行優化,達到最佳的信息傳遞與儲存效果。神經網絡的精确化主要表現為樹突棘總數目的減少。這一"樹突棘修剪"的過程對于大腦正常功能的行使至關重要,但介導該過程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主要研究樹突棘修剪過程中決定樹突棘命運的關鍵分子,通過在單個樹突棘的水平進行分子與光遺傳操縱,基于胞内有限資源的競争模型為樹突棘修剪的特異性提供了分子層面的解釋。鑒于孤獨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均被報道有樹突棘修剪異常,拟在上述疾病的動物模型中研究其樹突修剪是否存在異常,及樹突棘修剪異常與疾病緻病機理的相互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