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告人:張旭 院士 報告時間:2020年12月22日15:30 報告地點:樂乎新樓二樓學海廳 專家簡介: 張旭,神經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1985年畢業于第四軍醫大學,1994年獲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神經科學系獲博士學位。201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8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旭院士長期從事神經系統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理研究,在慢性痛和智力障礙等感覺與認知功能研究中取得了系統性原創成果,産生了重要影響。提供了國際上第一個背根節Unigene庫,自制背根節cDNA微陣列,率先報道了正常和神經損傷後背根節基因表達譜,揭示了鎮痛藥靶分子的表達改變規律,為臨床治療和鎮痛藥研發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還對痛覺傳導通路中阿片受體不同亞型相互作用及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的神經元中阿片受體相互作用調控阿片鎮痛效應已成為重要概念,代表了受體複合體功能和藥物研究的新方向。發現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3(FGF13)通過穩定微管調控神經元和大腦的發育,闡明了X-連鎖FGF13基因缺陷造成智力障礙的機理,被認為是近十多年以來腦發育與疾病的重要研究進展。已發表論文120篇,參編疼痛學經典教科書《Textbook of Pain》等專著。擔任英國皇家學會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Trends in Neuroscience等學術期刊的編委。 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醫學藥學獎、禮萊科研成就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科技獎。參與制定國家和中科院生命科學戰略規劃,為發展生物醫藥臨床研究做出了貢獻。2011年負責建立了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2012年擔任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首席科學家助理,2014年底負責籌劃起草了《上海腦-智工程》建議方案,并擔任工程總負責人。推動了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轉化和産業化。 |
上一條:【學術報告】DNA雜交鍊式反應的研究進展及生物傳感應用
下一條:【學術報告】醫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與疫情防控中的倫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