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忠輝教授課題組在造血幹細胞與白血病幹細胞自我更新機理的調控研究中取得最新進展:發現核苷酸水解酶NUDT15在造血幹細胞與白血病幹細胞中的特異調節作用及其分子機理。研究成果在國際血液學權威期刊《Leukemia》上發表,題為“Nudt15-mediated inflammatory signaling contributes to divergent outcomes in leukemogenesis and hematopoiesis”(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5-024-02352-1)。該雜志的最新影響因子為12.8。該研究成果是由上海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合作,生命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嘉晨和張宇為論文第一作者,上海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由于造血幹祖細胞中的某些基因發生突變或重排而産生的一類惡性血液腫瘤疾病。雖然近年來對AML的治療有所改善但成人AML治療後的5年無病生存率仍較低,其主要原因是維持AML疾病的白血病幹細胞與骨髓中正常造血幹細胞在表觀遺傳學等方面存在頗多的相似性,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難以對其進行區分。因此,找到合适的作用靶點對AML的治療和預防複發極為重要。該論文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發現Nudt15缺失可促進造血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增強機體重建造血能力,而在白血病幹細胞中該基因的缺失導緻白血病幹細胞自我更新能力受損并顯著延長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時間。通過RNA-seq及生物信息學軟件預測分析,發現Nudt15對正常造血幹細胞與白血病幹細胞的特異性調節受細胞内炎性信号通路的控制。Nudt15缺失後,正常造血幹細胞内的炎性信号通路TNF-α/NFKB被激活進而影響下遊關鍵轉錄因子Gata2;而白血病幹細胞内的炎性信号通路IFN-γ及TNF-α等受抑制從而導緻下遊Ifi30及ROS水平改變。該研究為AML治療靶點的發現提供新思路,即在保護正常造血幹細胞的情況下可實現靶向針對白血病幹細胞。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科委面上項目、上海市教委“東方學者”計劃及跟蹤計劃等資助和支持。 |
上一條:心血管研究所陳雪瑞/貝毅桦在ACS Nano發表研究論文
下一條:心血管研究所肖俊傑、貝毅桦教授在Circulation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