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動态 - 正文

肖俊傑副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發表研究論文

創建時間:  2017/05/26  王偉   浏覽次數:   

近日,學院肖俊傑副教授在肌肉萎縮研究中取得重大的進展:揭示了一個多種不同類型所緻肌肉萎縮發生的共同靶點:微小RNA-29b,并明确了其下遊分子基礎。相關研究成果以"miR-29b contributes to multiple types of muscle atrophy"(微小RNA-29b促進多種類型肌肉萎縮的發生)為題于2017年5月25日在線發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論文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comms15201。上海大學肖俊傑副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實現了以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生命科學學院Nature子刊的突破。

肌肉萎縮是一種嚴重危害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缺乏治愈方法。多種病理情況(神經損傷、微重力、長期卧病在床、糖尿病、心力衰竭、腎衰竭、癌症、衰老等)均能導緻肌肉萎縮發生,但是其共同的分子靶點尚不明确。肖俊傑課題組根據他們長期對非編碼RNA的研究經驗,從微小RNA的角度深入挖掘肌肉萎縮發生的共同機制。項目組及其相關合作者最終證實了微小RNA-29b是唯一的一個在不同因素(包括衰老、失神經支配、饑餓、地塞米松處理和腫瘤惡液質)誘導的肌肉萎縮中一緻性升高的微小RNA。微小RNA-29b高表達足以導緻肌肉萎縮的發生,抑制它可以減輕多種因素所緻的肌肉萎縮。此外,研究者發現微小RNA-29b直接通過調控靶基因IGF1和PI3K(p85α),進而影響IGF1-PI3K-AKT-mTOR通路誘導肌肉萎縮發生。

該研究不僅揭示了多種肌肉萎縮發生的共同的分子調控機制,有助于闡明骨骼肌穩态的調節,而且還提供了潛在的幹預靶點,為肌肉萎縮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實驗基礎。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人才發展基金等項目的大力資助和支持。

上一條:肖俊傑副教授獲得“姜必甯獎”

下一條:香港中文大學黃聿教授到訪生命科學學院并作學術報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