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研動态 - 正文

陳沁教授團隊在食品安全預警研究方面取得三項重要進展

創建時間:  2022/01/05  韋嘉勵   浏覽次數:   


近日,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實驗室陳沁教授課題組采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和預警食品安全事件取得新進展,連續在在食品科學領域頂級期刊Foo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發表三篇研究論文。

成果1:研究通過轉錄組測序,生物信息學分析和基因編輯技術,找出影響克羅諾杆菌生物膜形成的關鍵基因malX,首次闡明了PTS對克羅諾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調控機制,為進一步防治克羅諾杆菌引起的食品污染奠定了基礎。上海大學陳沁教授和上海海關楊捷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2020級研究生孔祥翔為第一作者。(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The maltose transporter subunit IICB of the 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biofilm formation of Cronobacter,https://doi.org/10.1016/j.ijfoodmicro.2021.109517)

undefined

成果2:對中國市售豬肉中的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使用單因素污染指數法,故障樹等風險分析技術評估中國豬肉中重金屬(Pb、As、Cd、Hg)的污染水平,預測了緻癌和非緻癌風險,同時找出最易有健康風險的人群與對當地居民健康危害最大的元素。該研究将膳食暴露評估與故障樹模型結合使用,在評估豬肉帶給居民的健康風險的同時,找出了複雜豬肉消費鍊中重金屬污染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其研究結果可為中國豬肉産業鍊的監管提供依據。陳沁教授和鈕冰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2019級研究生張慧為第一作者。(Food Contro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in pork, DOI: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1.108793)

undefined

成果3:采用時空地理分析和最大熵等方法分析了2007年至2018年中國小反刍(PPR)疫情嚴空間分布和傳播特征,結合降水、溫度和海拔等氣象因素,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建立預測模型。該研究對中國PPR的分析和預測将有助于提高對PPR預防和控制的認識,有助于制定相關政策。陳沁教授為通訊作者,2018級研究生梁蕊蕊、2019級研究生張淑文和副教授鈕冰為并列第一作者。(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potential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in China from 2007–2018,DOI:https://doi.org/10.1111/tbed.14426

undefined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委項目的資助。

上一條:魏濱教授課題組發表肝癌病理機制研究論文

下一條:上海大學在The Plant Journal上發表研究論文,在甾體原料藥薯蓣皂素的生物合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