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生命科學學院建院30周年,為加強學風建設,學院于9月4日下午在東區生命樓800室舉辦了建院30周年系列報告之一,本次學術報告由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曾泓主講,主題為《知識和科學的認知學基礎——一個退休科學家的思考》,由學院副院長高海燕老師主持。曾泓教授曾任職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關節炎肌肉骨骼及皮膚疾病研究所(NIAMS)擔任醫學衛生科學主管,他的研究涉及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知識計量學和科學哲學等多個領域。 曾泓教授的報告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什麼是知識?”和“什麼是科學?”。 曾教授從哲學的角度對“知識”的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讨。他闡明了知識的定義及基礎知識分類的方法,強調了給知識分類的過程可以達到吸收知識的效果,曾教授引用了經典的知識分類方法,如亞裡士多德知識分類法、康德的先驗範疇、林奈的自然系統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記》“緻知在格物”等。曾教授還結合生物學生動地說明了知識的性質和條件都含有同一類參數可能的神經學原因,涉及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為同學們接下來的研究和學習提供了新的方法論。 講座的第二部分,曾教授圍繞“科學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讨論。他提出,科學不僅是個人認知的産物,更是群體認知的結果。曾教授通過貝葉斯感知理論系統和“曾母投杼”的典故,詳細解釋了人的認知系統如何工作,提出了科學的群體認知模型。 講座的最後,曾教授與師生們展開了熱烈的互動讨論。現場師生就知識計量學和認知學的多個問題踴躍提問,曾教授耐心解答。大家紛紛表示,通過此次講座對知識和科學的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統的理解,也為同學們未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着實受益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