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全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推動高校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的改革與創新,為全國生命科學相關專業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活動交流平台,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決賽于7月18日-19日在吉林大學隆重舉行,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科創項目斬獲佳績,在本屆大賽中榮獲創新組别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一項,并榮獲"優秀組織獎",可謂實現了"大滿貫"。
該賽事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技術、生物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聯席會、《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編輯部聯合舉辦,從今年4月起開始網上申報,經曆初審、初賽,最終選取優秀項目進入全國決賽。據悉,本屆賽事共有291所高校的近4000個項目參賽,其中創新組别2995項,創業組别992項,最終共有425個項目入圍全國決賽。
生命科學學院是首次代表上海大學參加該賽事,從已經結項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征集五個科創項目參賽,其中有兩項入圍全國決賽。之後,以周京晶為指導教師代表及領隊,每個項目兩名隊員,組成了國賽隊伍赴吉林大學參賽。
在國賽準備期間,肖俊傑、周京晶兩位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團隊精心準備答辯和制作PPT,在院内進行多次預答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中肖老師曾指導過"挑戰杯"特等獎項目、焦冠銘曾獲"挑戰杯"特等獎,他們有着豐富的比賽與答辯經驗,分享給其他人,起到了很大的幫助,這種"傳、幫、帶"的優良傳統正是生命科學學院在學科競賽中取得好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參賽隊伍到達吉林大學報到的當晚,不顧長途旅行的勞累,還争分奪秒在賓館中不斷打磨和預演第二天正式比賽的答辯發言,雖是兩個項目,但作為一個集體相互幫助、取長補短。
最終,經過激烈的答辯角逐和嚴格的評委評審,在創新組别内,《抑制靶向調控MCC的微小RNA-4261治療結直腸癌》(指教教師肖俊傑,學生焦冠銘、馬毓蕊、徐悠悠)榮獲特等獎(全國僅26個);《P2X7 受體對BmK I 誘導的疼痛模型中脊髓膠質細胞的作用》(指導教師周京晶,學生張小雪、薛之翼、王朝峰)榮獲一等獎(全國共383個)。此外,還有《一種涉及空間記憶和焦慮的大腦皮層前向CA1 的新神經投射》(指導教師文鐵橋,學生謝嘉揚、趙一琦)榮獲二等獎;《鄰苯二甲醛類複合消毒劑的研制及其對白色念珠杆菌殺菌機理的研究》(指導教師陳沁,學生張文濤、易敬涵、張晗)榮獲三等獎。
雖然是首次參賽,但取得了特等獎至三等獎的"大滿貫",因此還獲得了"優秀組織獎",這背後的辛苦付出并不是短短的兩天比賽所能完全呈現的。生命科學的學科競賽往往體現的是一段時期内的研究成果,這對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堅持創新、堅持探索以保持研究的前沿性,要持續進行實驗操作、要不斷重複實驗以獲得最好的結果。"厚積而薄發",參與學科競賽的項目大都來源于平時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生們隻有在平時認認真真、勤勤懇懇接受學術訓練,生命科學學院的科創育人工作隻有在平時紮紮實實、真真切切打牢培養基礎,在關鍵時刻才能"開花結果",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