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學習貫徹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人才強國"戰略,塑造時代新人,加快創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培育自主創新的複合型人才,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樹立良好的學風,發揮學術榜樣的先鋒模範作用,打造競争性學術環境,上海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本着"求實創新"的宗旨,切實體現"榜樣在身邊"的理念,在全校範圍内開展了上海大學研究生第五屆"學術啟明星"評選活動。
經過層層評比,我院16級碩士研究生董海濱脫穎而出,榮獲上海大學第五屆"學術啟明星"榮譽稱号。
董海濱同學于2016年被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成為一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學術研究中,董海濱同學以優異成績獲國家獎學金,曾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SCI/Q1)、《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SSCI/Q1)、《Electrochimica Acta》(SSCI/Q1)等權威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影響因子達8.173,同時在陳紅霞教授的指導下,于納米和超分子材料的光學傳感器研究中,以及針對食品安全和臨床疾病檢測的傳感界面研究中攻堅克難,取得佳績;在科技競賽領域,于2018中國(國際)傳感器創新創業大賽中突破重圍,榮獲一等獎;在社會實踐方面,曾多次參與志願者活動,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機會,青睐有準備的人
光芒的背後,總需無數個黑夜的支撐。董海濱同學的星光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初期做實驗時,為解決過程中出現的小問題,他埋頭研讀大量有關文獻,每次都總結重點并加以自己創驗的方法将問題解決,他像青松一樣,遇到大雪般的困難首先是不畏苦寒,打磨自己,長出針形綠葉,再戳破問題本質。
在撰寫論文時,為寫出高質量的論文,董海濱同學不僅查閱大量資料,作為對已掌握文獻的補充,更是仔細斟酌導師陳紅霞教授所給出的每一個指導建議,請教有經驗的師兄師姐指點迷津,不放過每一個小細節,不斷補充、修改和完善論文。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正是董海濱同學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才有了後來他嶄露頭角、收獲成功的喜悅。他堅信,每一份付出都會有一定的收獲,如果沒有,那一定是你的努力還不夠。
良師益友,照亮追夢的路程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獨立思考與動手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董海濱同學更加深刻明白良師益友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導師陳紅霞教授在其遇到學術困難時會給予點撥和激勵,并留下一定空間給董海濱同學思考,鍛煉提升他的能力,做到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同時,從老師身上,董海濱同學體會到一位認真嚴謹的科研學者所具有的戒驕戒躁、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董海濱同學與課題組成員相處的過程中,他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力量,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讓他對自己的研究充滿了幹勁,每一天都非常充實。當遇到一些難以想通的問題時,隻要他主動請教身邊的組員,他們都會傾囊相助,這些不僅幫助董海濱同學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更讓他下定決心作出一番成績,不辜負老師與同學對自己的希望和幫助。
青春無悔,未來更美
在剛步入上大時,董海濱同學也曾有過茫然的時光,遠離家鄉、外出求學的不适,陌生的環境與同學間的生疏,面對不同教學模式與方法的無措,這些都曾讓他莫名地懷念從前的"舒适圈"。但是,他通過迅速調整,每一天充實安排,不僅重新獲得了積極的心态,更為科研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回憶起這幾年的青春時光,他的總結是兩個字,無悔。對于未來,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做好眼前的事情,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讓青春無悔,未來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