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大學心血管研究所青年教師王紅雲在大氣污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新進展,揭示了大氣PM2.5亞急性暴露引發心功能紊亂的新的分子機制:細胞外小囊泡攜載miR-421靶向ACE2介導了PM2.5亞急性暴露後的肺—心對話。相關成果以“Extracellular vesicles enclosed-miR-421 suppresses air pollution (PM2.5)-induced cardiac dysfunction via ACE2 signalling”為題發表在細胞外囊泡領域的權威雜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http://doi.org/10.1002/jev2.12222),影響因子25.8,肖俊傑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大氣細顆粒物(PM2.5,空氣動力學直徑≤2.5μm)是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京津冀地區。随着空氣質量的顯著改善,持續性污染天氣逐漸減少,但在冬季會出現突發性的嚴重污染。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氣PM2.5濃度的升高與總死亡率呈正相關,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率。短期/亞急性PM2.5暴露對人體的危害不容忽視。然而,亞急性呼吸系統暴露于PM2.5誘發心功能紊亂的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該研究分别進行了體内氣管内滴注、離體器官培養和體外人支氣管上皮細胞培養實驗,發現細胞外小囊泡sEV-miR421-ACE2軸介導了PM2.5亞急性暴露後的肺-心對話。抑制sEV的分泌和miR-421的表達、增加ACE2的含量均可以顯著緩解PM2.5引起的心功能紊亂。該研究不僅揭示出大氣PM2.5暴露引發心功能損傷的分子機制,并且提供了新的幹預靶點,為大氣污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清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哈佛大學的研究者也關鍵性的參與了該研究。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大項目、上海市“曙光計劃”、上海市“晨光計劃”、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項目的大力資助和支持。 |
上一條:魏濱實驗室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發表嗜神經病毒感染途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下一條:期待明天我們課堂上的相見 ——生命科學學院疫情期間春季學期線上教學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