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下午,由生命科學學院主辦的“上海大學生命醫學大師講壇”第二期講座在樂乎新樓學海廳隆重舉行,報告人為著名神經科學家、中國人腦圖譜研究科創平台項目牽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院士,題為《生物-信息技術交叉融合與健康醫療》,報告由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趙春華教授主持。
疾病是一個系統,但是目前的生命科學和醫學研究能夠提供的卻隻是一些靶點,在這些靶點中真正能變成藥物的少之又少,這就導緻我們對疾病的理解極為有限。如何在攻克疾病的道路上“向前一步”?健康醫療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張旭院士結合自身的研究經曆,從慢性疼痛談起,向我們徐徐展開一幅腦科學、計算科學及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從基礎到臨床的延伸脈絡。
2012年開始,張旭院士參與中科院、财政部最大規模的腦科學基礎研究《腦功能聯結圖譜計劃》,試圖闡釋特定腦功能的神經聯結通路并進行網絡結構的解析及模拟;2014年,上海“腦-智工程”實施。在大型裝備和大型計劃的支撐下,糅合智能傳感器、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人腦解析,聯影高性能科研級3.0T磁共振等技術動态解譯發揮重要作用的分子,神經遞質受體結合的過程有力推動了重大疾病相關的智能分子設計和藥學的發展。
張院士的講述令人驚歎于腦科學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師生們明白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有着多麼廣闊的天地,實驗室之内的發現可以插上産業的翅膀,真正服務于民衆健康,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實際的貢獻。郭愛克院士評論道,“和張旭院士一起共事的歲月十分難忘,他的工作是宏觀的、大尺度、大手筆,是引領性、原創性的重要工作。”
溯源曆史,展望未來,生物信息技術與醫療的融合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當下的中國,當下的上海,綜合型人才進一步湧現,知識的融合與借鑒已經越來越多的體現在腦科學的研究中間,學術界的成果更快地服務于産業發展,反過來産業的成功應用又增強了科學家們進行基礎研究的熱情。講座末尾,趙院長說到,“張院士作為生物信息技術工程的領域及腦智工程的引領者,搭建了産學研結合的創新孵化平台,為多學科交叉開拓了思路、指引了方向,相信對大家未來的科研之路大有裨益。”生命科學學院躬逢其盛,當與兄弟學院一起努力,互相學習,開拓有為。上大躬逢其盛,當與上海一起探索理論到應用的發展道路,做出一個以城市命名的大學應該做出的貢獻。 撰稿 | 魯夢洋 |
上一條:探尋上海曆史,感悟祖國發展 —生命科學學院黨委組織教師“四史”學習參觀活動
下一條:我校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