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我院心血管研究所肖俊傑教授團隊在Circulation Research發表論文

創建時間:  2020/10/26  王偉   浏覽次數: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心血管研究所肖俊傑教授團隊與美國哈佛大學Saumya Das教授團隊在心力衰竭合作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明确了miR-30d對于心室重構不良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相關成果以“Mir-30d Regulates Cardiac Remodeling by Intracellular And Paracrine Signaling”為題發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雜志(影響因子:14.467;論文鍊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 doi/ 10.1161/ CIRCRESAHA.120.317244)。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肖俊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青年教師李進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一),上海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肖俊傑教授團隊長期從事心力衰竭綜合幹預和風險預警的研究。此前,肖俊傑教授團隊和哈佛大學Saumya Das教授團隊合作發現血漿miR-30d的水平與心髒再同步化治療的反應性密切相關,其高表達預示着反應性良好(Circulation, 2015)。此次,兩個研究團隊再次合作,進一步探索了miR-30d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心髒功能的保護作用,明确了其具體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首次闡明了miR-30d可以由外泌體通過旁分泌信号的方式形成心肌細胞與成纖維細胞之間的細胞對話,進而在心力衰竭時調控心肌細胞凋亡和成纖維細胞的激活,進一步地完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發生左心室重構的病理生理機制。此外,研究還通過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血漿樣本研究首次提出了miR-30d是心力衰竭中具有保護功能的生物标記物,這為臨床上心力衰竭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的評估依據,同時該研究結果也為今後miR-30d的臨床應用轉化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重大項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上海大學國際科研合作平台等項目的大力資助和支持。

上一條:【學術報告】求索大腦智慧原理,照亮類腦智能之路

下一條:生命學院順利開展“四史”學習教育紅色講堂

Baidu
sogou